曜文编译致力为大家分享更多更好的高质量论文,供大家学习参考。同时大家也欢迎大家通过转载的方式进行分享,让更多的人能够观看学习,从中获得经验和灵感,小编将为大家提供*新论文资讯。
[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糖尿病肾病(DN)中医药治疗中的用药规律。方法查询并分析2006—2018年DN中医药治疗815篇相关文献中的方剂,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借助统计学软件将用药规律找出,并总结DN的中医治疗方式。结果在收集的207首方剂中,201味中药使用频率达到了2234次,尤其以黄芪、丹参、茯苓、山药、山茱萸、生地黄、当归等的使用频率较高。按中药学能效进行排序,使用频率*高的是补虚类中药,随后依次是清热药物、化瘀活血类药物、渗湿利水类药物以及化痰类药物等。结论在对DN患者展开中医药治疗时,应遵循益肾补脾、益气养阴、消肿利水、化瘀活血的原则,对肝肾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充分了解,从而实现DN中医治疗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DN);中医药治疗;用药规律
作为糖尿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糖尿病肾病(DN)也是引起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在发病初期阶段,患者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的不断恶化,患者则会出现恶心食少、尿多、水肿等症状[1]。对于DN患者,临床除了采取控制血糖、血脂的干预方法外,也会采取改善血液微循环的治疗方法,而一旦治疗不当,就容易导致肾衰竭的发生,引起死亡[2]。随着中医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药治疗DN的研究也不断深入[3]。该文通过分析2006—2018年间发表的中医治疗DN的815篇相关文献,归纳并总结中药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参考,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知网、维普及万方等中国期刊数据库中,查询发表的中医治疗DN的相关文献,一共检索出了815篇期刊论文。在纳入的这些期刊论文中,患者仅患有DN,排除其他并发症及合并症,且中医药治疗的有效率超过90%。论文中的方剂组成、对照试验及专家经验均完整。1.2方法以《中医药》等典籍为依据,规范所有的中药名称,保证名称一致,如果某种药物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名称,或是并未记录在书籍中,则采取统一的名称记载,比如核桃更名为桃仁,元参更名为玄参等。随后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借助统计学软件将用药规律找出,并总结DN的中医治疗方式。
2结果
2.1中药用药频率
在收集的207首方剂中,201味中药使用频率达到了2234次。其中黄芪使用频次*高,为172次,相对频率为7.70%;丹参使用频次为120次,相对频率为5.37%;茯苓使用频率为101次,相对使用频率为4.52%。其次以山药、山茱萸、生地黄、当归、大黄、熟地黄、白术等中药的使用频率较高。
2.2中药学能效及其使用频率
按中药学能效进行排序,使用频率*高的是补虚类中药,药物的种类达到41种,使用次数为643次,相对频率为28.78%;随后依次是清热药物(药物种类为32种,使用次数为547次,相对频率为24.49%),化瘀活血类药物(药物种类为18种,使用次数为297次,相对频率为13.29%),渗湿利水类药物(药物种类为11种,使用次数为230次,相对频率为10.30%),其他的还包括解表类、止血类、理气类以及化痰类药物等。
3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地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不断升高。作为糖尿病一种典型并发症,糖尿病肾病(DN)会给机体造成不小的伤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中医药治疗近年来逐渐兴起,在DN治疗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干预效果理想[4]。在中医学领域,DN属于消瘅的范畴,症状以经常口渴为主,但患者实际上的饮水量并不大,且小便频繁,足部变瘦小,腿部有水肿出现,这些症状均表明肾为主要发病部位。具体分析,肾属水,主藏精,为人体的先天之本,一旦肾气不足,就会导致精气外漏,引发尿频症状。此外,对于病程较长的患者而言,由于其体内阴阳失衡,难以排出水湿气,淤积于体内,进而引起皮肤水肿。而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患者的肾脏亏损日益严重,在引起血瘀气滞,减缓血液运行速度的基础上,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出现。长久下来,患者会逐渐丧失肾脏功能,导致肾衰竭等严重疾病的发生,再加上体内不断堆积湿热毒素,进而严重危害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在中医辨证理论中,DN属于一种本虚标实的疾病,本虚指阴虚、阳虚及气虚,标实指热结、痰湿以及血瘀等病症[5]。初期,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主要为阴虚及气虚,因而采用益肾补脾及养阴益气等药物进行治疗。该研究也发现在各文献中,使用次数*多的也是黄芪、丹参以及茯苓等益肾补脾、养阴益气的良药。按中药学能效进行分析与排序,发现使用频率*高的是补虚类中药,这与DN的中医治疗病理相契合,表明了糖尿病中医药治疗的规律。随着患者病情不断进展,气阴不足也会逐渐朝阴阳失调转化,脾肾亏损日益严重,引起皮肤水肿,因而此时的治疗需以消肿利水为主。该研究也发现,占据中药学能效使用频率第4位的便是渗湿利水类药物(药物种类为11种,使用次数为230次,相对频率为10.30%)。DN患者的脏器功能丧失情况在疾病持续发展过程中会愈发严重,会出现血瘀气滞及血液循环减缓的症状,此时就需要不断增加化瘀活血类中药的使用次数。该研究中,占据能效使用频率第3位的便是化瘀活血类药物(药物种类为18种,使用次数为297次,相对频率为13.29%),这也成为了中医治疗DN的一大特色。在对DN患者展开中医药治疗时,主要遵循益肾补脾及养阴益气的原则,并辅以化瘀活血,消肿利水治疗。对中医典籍中的相关理论展开分析,发现对于表现为热证的DN患者,应采用清热解毒类中药进行治疗;对于阴虚内类型患者,能够明确其疾病为气阴两虚朝阴阳两虚转化,阴虚生内热,从而引起湿热证,此时就需要采用消肿利水以及清热类中药进行治疗。该研究通过分析相关文献也发现,能效使用频率第3位的便是清热药物(药物种类为32种,使用次数为547次,相对频率为24.49%)。对DN的发病机制进行分析,发现与患者的机体状态,饮食结构及情绪变化等多种因素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中医典籍有云:怒气上逆,胸中积蓄,血气逆流,血脉不畅,进而生热,热而消肌,此为消瘅。典籍中明确指出糖尿病的一项重要诱发因素即为肝脏失衡。因此,为起到良好的解郁疏肝的效果,就应采用理气类药物对患者展开治疗。综上所述,在对DN患者展开中医药治疗时,应遵循益肾补脾、益气养阴的原则,并辅以消肿利水、化瘀活血治疗,对肝肾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充分了解,强调干预肝脏对疾病治疗的意义。在治疗糖尿病患者时,需对其疾病特点展开分析,并以此为依据,采取合理、恰当的治疗方式,科学应用益肾健脾、消肿利水以及化瘀活血等中药方剂,从而有效提高DN的中医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赵玲,曾慧妍,张锦明,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早中期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血瘀证治疗方剂组方分析及新方发现[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13(5):613-617.
[2]曾慧妍,赵玲,张锦明,等.基于数据挖掘的早中期脾肾阳虚型糖尿病肾病中药复方汤剂用药规律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8,24(7):60-63.
[3]黄培龙,叶彬华.《伤寒论》少阴病篇治水法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启发[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73-74.
[4]钟绍.火把花根通过microRNA-29a/PTEN信号通路调控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
[5]赵静.崔德芝教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及其常见血管并发症的用药规律探讨[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
作者:徐梅秀 单位: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肾内科
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致力于为大家 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内容。曜文专业,专注,为您提供SCI论文润色,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