曜文编译致力为大家分享更多更好的高质量论文,供大家学习参考。同时大家也欢迎大家通过转载的方式进行分享,让更多的人能够观看学习,从中获得经验和灵感,小编将为大家提供*新论文资讯。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保育员心理辅导的重要作用,随后对保育教育心理辅导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后探索提出改善保育教育心理辅导、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措施路径。
关键词:保育教育;心理辅导;策略;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家长正在实现由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向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需求转变。由此,近年来,如何提高奋战在幼儿教育战线一线保育员的心理辅导能力,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心理辅导视角下,进行保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保育教育的对象大多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大脑和身体发育突飞猛进,对社会和自我的认知能力全面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受年龄和发育水平限制,这些幼儿的心理自控能力尚未形成。而当前许多家庭一味溺爱、顺从孩子,培养出的孩子大多心理比较脆弱,易怒、焦虑、畏难、任性等心理问题频发。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为其将来接受义务教育、走向社会奠定良好基础刻不容缓,更是深化幼儿教学改革、提升保育教育水平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保育教育心理辅导问题概述
(一)重视程度不够,相关配套机制尚不完善
从我国实践来看,部分园领导虽然已经意识到了当前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形势,也加大了对于幼师力量的投入和教学方式的优化。但由于传统观念中,保育员是幼师辅助工种,照顾好孩子“吃喝拉撒”往往被园领导定位为保育员的本职工作,他们忽视保育员可以*先发现孩子心理问题的优势,更不会专门研究制定相关保育员心理辅导激励机制,保育员也就自然无法产生进行心理辅导、做好辅助教学的动力。
(二)专业能力不足,相关辅导路径尚未明确
正如前文所述,由于园领导不重视保育员的心理辅导作用,为了节约人力成本,还会雇佣文化素质较低、年纪较大的失业妇女从事幼托保育工作。这些保育员自身能力水平十分有限,即使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了幼儿的心理问题,也会因为不掌握相关教育方法,只能从自身生活经验出发,要么一味安慰姑息,要么采取恐吓、强制等错误方式予以纠正,往往适得其反,容易造成幼儿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改善保育教育心理辅导、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措施路径
(一)园领导提高重视程度,建立健全相关激励、管理机制
院领导应切实转变发展思路,认识到保育员心理辅导工作,对于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塑造学校品牌特色的重要意义。建立保育员培训、评估体系,建设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及保教工作要求、文化职业素养过硬的保育员队伍;组织保育员学习幼儿卫生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另外,还需提高行业薪酬待遇,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保育员在自己岗位上,探索结合本职工作开展心理辅导的教学方式,破解因动力不足而造成的保育员心理辅导瓶颈。
(二)保育员提高专业能力,畅通开展心理辅导的方法路径
广大保育员应充分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重担,结合自身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组织设计幼儿心理辅导教学,从实践上完成保育工作重心由身体照顾向心理引导的转变与扩展。例如:结合日常餐饮、午睡等工作,根据幼儿活泼、好胜的特点,在恰当的时机组织开展“看谁小盘吃的净”、“谁的眼睛还在眨”的游戏活动,采用引导而非说教、训斥的方式,在轻松愉快氛围中,保持幼儿愉快的情绪,潜移默化地形成幼儿自理能力。再如:利用午休后穿衣时间,播放《弟子规》等脍炙人口的幼儿行为规范,适时向孩子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让他们在内心深处明白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
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保育员工作绝非“保姆”这么简单,保育员队伍是否可以开展心理辅导对幼儿健康成长也具有重大意义。面对重视程度不够、专业能力不足等诸多困境,首先园领导应提高重视程度,建立健全相关激励、管理机制;保育员则应提高专业能力,畅通开展心理辅导的方法路径,为祖国花朵顺利成长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胡向梅.浅谈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J].成功(教育).2011,06:285-286
[2]黄娟娟.上海市幼儿园保育员、营养员现状和成因的分析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9(8):1-3
作者:李广林 单位: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高级中学
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站致力于为大家 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内容。曜文专业,专注,为您提供SCI论文润色,发表服务。
如果您还苦于没有选题思路,或者写作无法进展,请您联系曜文编译,我们会为您提供一站式学术服务解决方案。不管您是有医学sci润色、sci翻译、sci润色,还是其他学术编译需求您都可以放心交给我们。